在公園、街道上的一次“偶遇”,在小出租屋、馬路邊的一次免費體檢,一些老年人就可能和保健品推銷者成為“莫逆之交”,并成為那些人所推銷的保健品的忠實用戶。很多老年人,有病時寧愿相信保健品,也不到醫(yī)院看?。粚幵赶嘈疟=∑吠其N者,也不相信兒女。(10月30日《濮陽早報)8版)
說起老年人過度迷戀保健品的現(xiàn)象,很多為人子女者都有同樣的苦衷:因為父母、長輩過度迷戀保健品而陷入兩難境地,同意他們買吧,就是眼睜睜看著他們上當受騙;不同意吧,又得落個不孝順的埋怨。子女們不明白,平時看起來節(jié)儉、精明的父母,為什么在購買保健品的問題上顯得那么大方、愚昧和頑固?
每每此時,筆者都沉默不語。其實筆者想說,過度迷戀保健品真的全都是老年人的錯嗎?人老了,都想健健康康地多活幾年,如果有什么東西能夠讓自己保持健康,很多人都愿意為之一試。一些保健品推銷者正是抓住了老年人的這個心理,過度夸大保健品的功效,讓老年人上當受騙。但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。另外,保健品推銷者為什么能夠屢屢夸大宣傳功效呢?這是因為監(jiān)管出了問題。誰都可以免費體檢,誰都可以辦健康講座,只要吃不出問題,也沒有誰來追究。正常賣保健品沒問題,如果打著辦健康講座、免費送小禮品、免費體檢這樣的幌子騙人,那就有些過了,期望這樣的事情能夠有人管一管。
如果觀察保健品推銷者的招數(shù),大家會發(fā)現(xiàn),這些人幾乎千篇一律打的都是親情牌,為了推銷恨不得叫老年人為爺爺、奶奶、爸爸、媽媽。他們不僅嘴甜,而且對老年人噓寒問暖,讓老年人覺得他們真是比子女還親。這樣的伎倆之所以在老年人身上屢試不爽,說到底還是子女們做得不夠。人出生時的基本需求是生存,而使人獲得愉悅的是不斷建立起的各種關系,如親子關系、夫妻關系、同學關系、同事關系、朋友關系等。隨著年齡變大并且退休、子女都參加了工作、周圍同齡人的不斷離去,老年人的大部分關系在逐步喪失,他們又逐漸回歸到了最基本的需求---生存。同時,他們又渴望與人交流,渴望有人陪他們說說話。保健品推銷者正是抓住了老年人的這兩個需求,“對癥下藥”,從而俘獲了老年人的心。
曾經(jīng)與很多老年人談論起保健品的問題,他們都滔滔不絕地給筆者講保健品的成分、功效、用法、成功事例等,甚至很多高齡老人不畏寒冬酷暑擠公交車去聽各種講座。這說明,老年人最關注的是自己的健康。但另一方面也說明,子女在關心老年人健康、社會在普及老年人健康常識方面做得還不夠。如果相關部門能夠經(jīng)常進社區(qū)普及一些健康方面的常識,還會有那么多老年人過度迷戀保健品嗎?
很多人問,怎么才能不讓老人們迷戀保健品?筆者認為,做子女的要多陪伴他們,體貼、關心他們,多說暖心話,多帶老年人到醫(yī)院體檢;社會上,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對保健品市場的監(jiān)管力度,并進一步提高老年人健康常識的普及率。如果能做到這些,相信老年朋友就不會像現(xiàn)在一樣,如此迷戀保健品了。